
南城牆加設有小城門─重熙門;即小南門﹔位於台北城南城牆偏西處,為方便板橋方面的居民出入台北城而建。據說為當時板橋的富戶「林本源」家族所捐建,林家本籍福建漳州,當時艋舺是泉州人的天下,於是林家自行捐建小南門,既不用穿越艋舺和西門,也不須繞過大圈子走大南門。小南門因此成為台北城西南通板橋、中永和一帶的孔道。小南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最為小巧,構造與形式皆不同於其他諸門。不像其餘4個城門是封閉、肅殺的碉堡一般,為精美的樓閣式城門造型,流露出秀麗、親切的味道,十分特別。

麗正門位於南城牆的西側,又稱大南門,為台北府城門的主門,形制與尺寸最為宏偉,所用石材來自大直一帶。麗正門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均不同,屋頂型製為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依層屋頂的「重簷歇山式」,顯得較為華麗壯觀。而兩層屋簷間,還嵌著空心花磚,可以通風透光,也增加視覺上的變化。整座城門有如封閉的碉堡,牆身和屋頂連成一氣。城樓正反面各有1圓2方的窗洞,以供防禦和監視,但面對城外的方形窗洞開口極長,凡是夜半遲歸者,必須由所謂「吊城」方式,由守城兵士以竹籃子吊上去,方得進城。如果有緊急事故,也可由這裡出入。

景福門即東門,位於東城牆中央略偏南處,朝向台灣北部的重要口岸---基隆,負有防禦的重任。另外,它也是台北城通錫口(今松山)的孔道。當時城內通往東門的「東門街」,就是今天的凱達格蘭大道。東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有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而雙層磚牆之內,則是木造結構。屋頂是四面屋坡的「歇山式」,簡單大方。和北門不同的是,東門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而且兩側門孔旁均加開方形窗洞。另外,北門的外廓是方形,東門則是圓弧形。

清光緒元年清廷設台北府,5年台北知府陳星聚籌建臺北府城,但因台北基地鬆軟,直到福建巡撫岑春,臺灣道台劉相繼勘定基址後,光緒8年(西元1882年)始召募粵籍工匠興築。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完工。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東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
日據初期搗毀台北城城垣、城郭及西門。僅存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雖幸運被保存之城門,卻年久失修日漸殘破。光復後,政府整修舊城門,多被重修成宮殿式建築,大失原貌,但石砌的城座、門洞則幸運的保持原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