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海坑道入口端,民國57年,國軍基於攻防一體之戰略指導與作戰任務需要,在南竿、北竿、西莒與東引開鑿可供登陸小艇使用之坑道碼頭,藉以保持戰力於九天之下,並將此案定名為「北海案 」作戰工程。(註:西莒因地質關係開鑿失敗)

這座「井」字造型的坑道,高度為18公尺、寬度10公尺、步道全長700公尺、水道640公尺、漲潮時水位為8公尺、退潮時為4公尺,坑道內部可以停泊120艘小艇又被譽為「地下碼頭」。沿著步道蹺行一週,全程約為30分鐘。

當年,馬祖防衛司令部出動了兩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和1個傾卸車連,編成3組,日夜不停趕工,歷時820 個工作天才完工。當時的工程技術遠不如現在發達,能在堅硬的花崗岩鑿出坑道,除了炸藥之外,只能靠一鎬一斧的人力,工程極為艱鉅,也讓這座被譽為「鬼斧神工」的地下碼頭坑道,披上了無比悲壯的神秘色彩。

2009馬祖-南竿-20090612-009 (Large).jpg
大漢據點旁的岩石,有像印地安人頭嗎。

津沙村位在南竿的西南隅,是馬祖列島極西點,天氣晴朗時,對岸山脈清晰可見。津沙原名「金沙」,沙灘經陽光照耀閃閃發亮而得此名。這裡曾是南竿第二大村,早年因捕漁而致富,民國60年代馬祖漁源枯竭,居民大量外移,但卻也因此保存了這個百年聚落的原貌。

津沙是最靠近閩江口的村落,在大陸淪陷之前,這裡除了捕漁,最興盛的行業就是引船入港,帶領大商船進入大陸福州谷灣式崎嶇海岸,避過暗礁,順利抵達港灣,因收入穩定,漁村的發展很快,靠近碼頭的街上,各式商店煙館林立。

天后宮-根據民間傳說,宋朝年間林默娘因投海營救父兄,不幸遇難,林默娘的遺體隨海漂流至南竿島附近,被漁民打撈上岸,漁民感佩其孝心,將她葬在海岸邊,之後湄州鄉親得知此事,跨海到南竿將媽祖遺骸迎回,只保留衣冠塚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