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台灣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提高,統一企業集團秉持「誠實苦幹」、「創新求進」的經營理念及提供消費者最體貼完善的產品與服務品質,從過去單純的傳統食品製造,跨足至消費零售領域,發展成為一個多元化經營的健康服務民生產業集團。現在,成功而務實的統一企業集團已在南台灣高雄市打造一個購物天堂-Dream Mall-夢時代購物中心。
2011-01-01 共35張
漢神巨蛋購物廣場以「精采生活,夢想起飛」為經營理念的漢神巨蛋購物廣場是與時代流行脈動同步接軌的新一代購物商場,由漢神百貨專業經營團隊領航,二萬一千坪的賣場,匯集滿足全家人同樂與購物需求的商品結構,延續著漢神百貨一貫的精品與全客層的品牌形象,擁有國際精品、世界級化妝品旗艦大店、流行女鞋時尚大道,希望帶給消費者新穎、時髦、年輕以及國際化的流行新視野。漢神巨蛋購物廣場以溫柔呵護地球為主軸,具體打造出與時俱進的環保概念店,在整體的建築規劃上,是以舒適性、自然調和健康、環保等三大綠建築設計理念。
2008-12-12 共40張
這一個獨特與近海的藝術開放空間,在熱心的藝術家及地方文化工作者的推動下,結合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專案資源,開啟了駁二藝術特區的創作紀元,歷經高雄駁二藝術發展協會與樹德科技大學發展地方藝術工坊的戮力經營,駁二藝術特區成為了南方的實驗 創作場所與工藝創意發展中心;這個藝術空間特質,保有一種前衛、實驗、創新與高雄國際藝術平台的意涵,同時亦紀錄著高雄城市生活發展史的脈絡,與創作新高雄的藝術肌理,這是P2再造的精神所在,是高雄文化藝術的新發韌。
2010-06-16 共50張
世紀以來,人們已經徹底的依照著資本節奏來經歷生活。日常生活意味著:剝削的、壓迫的、被無情操控的。日常生活標誌出一種對哲學的失望,以及欲與當下(正在經歷「消費者」革命的當下)被經歷的現實性連結在一起的渴望。當所有清晰的、優越的、專業的、結構性的活動,都被挑出來分析後,那些『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日常生活。基於這種日常生活的雙面關聯,本計畫方案試著提供對此節奏的鬆動可能,與經歷生活的差異想像。
2008-12-06 共26張
新興區舊稱大港埔。台灣過去慣稱可以行船的河川為「港」,未開發的荒地為「埔」。過去本區為一片荒地,北界高雄川的支流,因盛產「𩻸魚」(相傳為鯉魚)而被稱為「𩻸港」,後人根據台語諧音改稱「大港」,而本區就是位於河畔的荒地,故得名。在早期係以農業為主,區內灌溉渠道蛛網密佈,在1941年高雄車站遷至大港埔,再加上「昭和通」(今中山一路)的開闢後,使得本區得以迅速繁榮發展。戰後,由於本區逐漸繁榮,充滿新興的蓬勃氣象,故1946年1月,由當時泰明里里長蔡陣建議更改區名,經區長蔡崇禮呈報獲准,取「新興繁榮」之意,正式定名本區為「新興區」。
2010-07-17 共21張
前金區位於台灣高雄市中央地帶,北臨三民區,西鄰鹽埕區,東鄰新興區,南接苓雅區,著名的五福商圈亦在此區。前金區在高雄市具有行政文教的功能,高雄市多個重要的地標、政府機關和文教設施都位於本區。(zh.wikipedia.org)
2011-01-02 共43張
林邊溪堤防「截彎取直」興建完成後,多出的空地長期遭人佔用,幾年前收回規劃了游泳池及壘球場與河濱公園等設施,不過,真正讓林邊人感到驕傲的是將原本硬梆梆的水泥堤防覆土後種植花草,開闢成為堤防公園,如今堤防呈現一片綠草如茵,每天盛開花朵,馬櫻丹、太陽花、非洲鳳仙等二十多種花草將堤防公園與水塔四周綠地點綴著五彩繽紛,令人心情快活起來。
2009-05-16 共7張
萬金聖母聖殿是台灣最古老的教堂,歷經仇教者火燒破壞,大地震的催殘,以及大轟炸的試煉,全都化險為夷,奇蹟式的完整無恙,信德受到肯定,入教者日眾。聖殿由西班牙古堡式建築造型結合中國獨特建材興建而成,來自遙遠西班牙的聖堂大鐘,迴盪在清同治皇帝親賜的「奉旨」,在在顯露出獨
2009-05-16 共6張
佳冬鄉原名「茄藤社」,因為周圍種了許多的茄苳樹,且極茂盛,後人改稱為「茄苳腳」。日據時代,因「茄苳」與日語的「佳冬」相近,也取「秋收冬藏」之意,而改稱「佳冬」。佳冬村和六根村是佳冬鄉的發祥地,古蹟、古厝最多。加上交通方便,也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
2009-05-01 共6張
車城鄉舊名「柴城」,明鄭時期派部將陳文華率眾來此地開墾,並發展成聚落,為漢人入墾恆春半島的發展中心。清領時期因移民漸多,經常與當地原住民發生衝突,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就從社東與社南分別建造城牆,待原住民進攻時,居民便以柴木作成柵欄堵住缺口,因此當地居民便稱之為「柴城」。後來居民覺得柴木容易燃燒,便改以牛車數十部佈陣於城外,於是改稱為「車城」。 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在此設置「車城庄」,劃歸高雄州恆春郡管轄。戰後初期改劃設為高雄縣車城鄉,1950年改隸屏東縣至今。
2009-05-01 共11張
滿州鄉位於屏東縣南端東側,東濱太平洋西鄰車城鄉南接恆春鎮。本鄉處於恆春半島東部丘陵,地質為中央山脈的餘脈,因此鄉境內多山但地勢低緩,海拔均在700公尺以下。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受地形影響,每年10月到隔年2月都會有強勁的落山風吹襲。部分鄉境被劃入墾丁國家公園的範圍,觀光業相當發達。
2009-05-01 共29張
恆春鎮是台灣最南端的一個鄉鎮,恆春舊名為琅橋,依史書的記載在隨朝就有「琅橋」 的記載,到了西元一八七四年五月「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欽差大臣沈葆禎受命巡「琅橋」 ,巡邏了「琅橋」後發現「琅橋」四面環山、地勢雄偉,可攻可守,惠風和暢,四季如風, 經奏准築城設縣治,改琅橋為恆春。主要產業、農漁、牧為主,農作物稻米、洋蔥、西瓜、魚、畜牧、羊、牛為主,文化以先人文化遺產恒春古城。
2011-09-08 共106張
「枋寮生活文化促進會」善用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計畫」補助,先把枋寮火車站三號倉庫改造為展演空間,接著把車站旁的荒廢宿舍設置為藝術村,後來取枋寮英文譯名Fang-Liao的縮寫,簡稱為「F3藝文特區」。
2009-05-16 共26張
牡丹鄉位於台灣屏東縣東南端,北臨獅子鄉、台東縣達仁鄉,東濱太平洋,西鄰車城鄉,南接滿州鄉,是全國最南端的原住民鄉,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即發生於此。牡丹鄉地處恆春半島,為中央山脈的尾稜,海拔均在1000公尺以下,鄉境內有牡丹溪、女仍溪、竹社溪流經。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冬春兩季均有強勁的落山風吹襲。居民以排灣族為主,也有少數阿美族。(http://zh.wikipedia.org)
2011-12-17 共64張
2009-05-01 共7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