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北市八里左岸 1957年,十三行遺址被勘查後登錄為二級國定古蹟。 1989年,八里污水廠將興建於十三行遺址上,引起各方搶救。 2003年4月開館,保存及推廣十三行文化。 2002年台灣建築獎首獎,2003年遠東建築獎傑出獎。
2019-10-11 共71張
國家一級古蹟,1984年開放參觀 1629年據北臺灣的西班牙人創建,聖多明哥城;後來荷蘭人佔據並重修城樓,「紅毛城」的名稱因而流傳下來。 19世紀下半葉,英國在此設領事館。
2019-08-23 共73張
祀奉保生大帝,又稱為開基二大帝;神像雕刻於南宋紹興年間,已有八百餘年歷史;據傳於明鄭時期由福建泉州府百姓李勝攜自家鄉白礁慈濟宮,隨著鄭成功部將陳一桂渡海於學甲將軍溪頭前寮上岸。 慈濟宮在頭前寮將軍溪畔原登陸地點建白礁亭及「鄭王軍民登陸暨上白礁謁祖紀念碑」,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在此遙拜祖廟,俗稱「上白礁」。 廟方建「葉王交趾陶文物館」收藏葉王交趾陶作品共一百餘件。 2014年11月文化部專案小組審查通過葉王作品「加官,晉祿,合境,平安,胖羅漢,瘦羅漢」共六件列為國寶。
2014-11-19 共214張
位於臺南市北門區,居槺榔山之虎峰,最古老的五府千歲全國信仰中心,更是臺灣王爺的總廟;俗稱南鯤鯓廟,為國定古蹟。 建廟歷史已三百多年以上,廟後西鄰有一座萬善堂供奉囝仔公。 凌霄寶殿於民國73年動土,82年動工,整體工程於101年完工,11月15日凌晨12時隆重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2013-04-10 共93張
齋明寺,位於大溪鎮齋明街,建於清道光年間,一百六十餘年的三合院建築古剎,供奉觀音菩薩,修持觀音法門。 第六任住持江老居士將齋明寺捐獻法鼓山,聖嚴法師接任第七任住持後開始整修增建;原有殿堂政府指定為三級古蹟,另增建禪堂、寮舍及齋堂等新建築。 孫德鴻建築師設計的「大溪齋明寺增建」,低調簡約與老建物相融合。 2010年8月完工,榮獲「2012台灣建築獎-首獎」。
2013-03-03 共37張
台南北門的第一座鹽田,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 清朝「瀨東場」瓦盤鹽田原設於鳳山縣大林蒲,後遭洪水淹沒,移到佳里的外渡頭附近;至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再遭水患,1818年遷至北門鄉,180多年歷史。 瓦盤鹽田呈現馬賽克拼貼的藝術,遊客可體驗曬鹽、挑鹽、收鹽的樂趣,適合親子同遊。 潟湖:蘊含著豐富之魚、蝦、貝類及紅樹林景觀,常見鷺鳥和其他水鳥,彈塗魚和各種螃蟹。 2012-07-13:31張照片 ; 2013-06-06:更新
2013-06-06 共70張
位於陽明山,原為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招待所,1920年為當時還是皇太子的裕仁天皇至台灣視察時所建。 1949年12月政府遷台後,此行館成為總統官邸。 1950年士林官邸完工後,行館改名為「夏季避暑行館」。 2002年12月19日登記為歷史建築,定名為「草山行館」。 2011年12月30日重建後再次對外開放。
2013-02-15 共86張
廣州市區的光孝寺是六祖落髮處;建寺已一千七百多年。 中國佛教史上,光孝寺的地位十分重要。 曾被中國北宗尊奉為始祖的天竺(印度)僧人求那羅跋陀把光孝寺稱為「訶林」; 禪宗始祖達摩禪師曾在此掛塔; 六祖惠能也曾隱名埋姓在光孝寺內住了多年。 (後段為2006-05-01上傳照片)
2012-11-13 共107張
2012-06-26 新增外觀照片。 原為溫泉浴場建於1913年6月17日(大正二年),佔地約700坪,兩層樓仿英式磚造建築。 1998年由台北市政府著手修復成史蹟類保存博物館,同年10月31日對外開放。 2007-01-04 北投溫泉區每遇週末,遊客到來住宿、泡湯或旅遊的人潮絡繹不絕。
2012-06-26 共30張
這次廣州交易會期間特地從住宿飯店沿著珠江漫步到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參訪。 滿清滅亡後的民國近代史真的夠複雜,細讀文史直叫人嘆息...; 歷史的歸歷史,喜見這裡的文物展示終於還原了史實。
2011-11-10 共127張